最近有消息称,百度作为BAT中唯一一个没有上线租车软件的巨头,近日也要开始涉足商务租车市场,其与易车联合推出的服务将直接挑战快的与滴滴的市场地位。如此一来,BAT三巨头终于在租车市场实现聚合,从而推动租车市场的继续繁荣。
其实打车软件的产生的确有它的意义,在一些大城市,打车难已经成为了一个困扰上班族的头等大事,而作为城市资源的taxi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也是一个令人困扰的事情。毕竟租车市场的存在是为了让需求与资源更好地匹配,从而节省时间成本与物质成本。如果仅仅从这个方面来讲,租车市场的确是一块热度很大的宝藏,值得去挖掘。于是我们看到了快的和滴滴的疯狂补贴,为的就是让用户养成习惯,认定自己的产品。
在补贴初期,两家公司的产品的确出现了用户J型增长的势头,可是不断地烧钱终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等到第一批用户沉淀下来之际,快的和滴滴都放缓了补贴的步伐,转而理性的圈用户,合理的拓展市场。但做生意终究是一个利益链条,没有物质的诱惑,消费者很难在第一时间想到你的产品,毕竟租车不是刚性需求,不像微信会养成依赖,它靠的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便捷,可是大家想过租车在什么时候才会被大家想到吗?
没错,是上下班的高峰,除了这个时间段,即便是大城市也可以较为轻松的打到车,之所以大家出门就用打车软件,多半是冲着福利去的,可福利一旦停止,消费者必定重回理性,选择路边打车仍然是首选。所以说目前租车市场的火热多半是被炒起来的,当然我并不是说租车没有市场,只是认为租车市场不应该这么火热罢了。
时至今日,百度也坐不住要来趟一趟浑水推出自己的服务,希望可以在市场未完全定型之际完成逆袭。其实这种可能性完全有,为什么?因为从目前的大环境来说,租车软件用户的忠诚度太低,可以说谁给的钱多我就用谁。因此,当你问道为什么使用滴滴更多一些的时候,对方会直接说,因为给的钱多。这就是现实。百度现在进入市场,显然看到了用户的这个软肋,可是话说回来,用户对别人不买账,对百度就会买吗?百度的加入难道也要从烧钱开始,给大家点优惠,然后养成大家的使用习惯吗?这个我们无从得知,但倘若百度真的这么去做,那么完全可以炒掉运营官了,因为从目前的很多情况来看,盲目烧钱并不能转化为忠诚度,简单粗暴的拉拢,其用户的存在感也不会很强。
因此,不管从什么角度上讲,租车软件市场不能靠烧钱,要靠服务和价值。服务就不用多提,完善下评论机制,提升服务质量,让消费者可以针对司机作出选择,而另一方面价值就比较难做到。至少在我看来,租车在未来市场上必将是一个二级功能,或者说是租车要演化为诸多公共服务的一个门类,而不能单单拿出来作为顶梁柱。
其实我这样认为的道理也很简单,主要是因为租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力比较薄弱。这一点像婚庆行业,虽然有固定的需求,但是我们盈利和发展的模式很固定,若想突破很难,但是依靠口碑还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打车软件就不一样了。随着打车补贴的下降,到最近的补贴终结,这让打车软件如何持续生长面临了困境。在现有的情况之下,谁也没有赢过谁,谁也没有在口碑中有着很好的树立。可以说谁来为打车软件的使用买单是一个简单而却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所以,无法从内部完成造血,提升竞争力,租车软件的路任重道远。至少从目前来看,租车软件一定要成为生活服务类目下的一员,通过丰富服务功能来实现盈利,否则对于一个非刚性需求,租车市场的盈利深度还是比较浅。
不管怎样,租车市场现在已经被炒起来了,但是如何实现持续的发展,实现持续的盈利,实现持续的用户增长等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即便是作为生活门类下的一个细化部分,租车软件一样要解决需求上的商业化难点,而且如何给自己架构一个移动生态平台也至关重要。毕竟腾讯有着微信这个平台,拓展性和包容性都比较强,但是阿里和百度尚且未在移动端实现一个整体的效应,此时他俩对于租车市场的坚持多半是未雨绸缪,可是一直无法实现移动平台的包容,只是将租车列为独立的部分,或者是在这个基础上去谈商业,难度未必有点大,否则不会直到现在大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手段。
来自:今日头条